陕北·老区新貌丨“羊肚子手巾”背后的生态故事-九游会网址
2023 09/ 26 09:42:18
来源:新华社

陕北·老区新貌丨“羊肚子手巾”背后的生态故事-九游会网址

字体:

新华社西安9月25日电(记者张斌、李浩、梁爱平)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地区曾气候恶劣、风沙弥漫,当地老乡总爱在头上围一条形似羊肚的雪白手巾,用来遮风防沙。“帕帕头上戴”也因此成为陕西民谚里的“八大怪”之一。

但在“退耕还林第一县”延安市吴起县,68岁的南沟村村民李志清,早在10多年前就将羊肚子手巾摘掉了。

走进她家,院外种植的格桑花很是喜人,院内崭新的几孔窑洞窗明几净。她爱干净,家里用瓷砖铺成的地面被她擦得又光又亮。

吴起县南沟村村民李志清在家中讲述近年来家乡的生态变化。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一条消失的“羊肚子手巾”,见证着吴起县的生态巨变。

吴起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据县志记载,20世纪90年代,当地水土流失严重,“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的景象很常见。

在李志清的记忆里,“三口”问题曾长期困扰吴起人:缺水的梁峁多是“和尚头”,喂不饱烟熏火燎的“灶口”;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喂不饱倒山种地的“人口”;羊蹄一踩就倒,羊嘴一啃就光,喂不饱漫山遍野的“牲口”。

“以前上山种地,风一吹,满眼满嘴都是黄土,羊肚子手巾可有大用处,擦土擦汗离不得。”李志清说。

90年代末,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当地老乡还总结出“封、改、退、还、建”五字要领。所谓封,就是封山禁牧;改,就是改放牧为舍饲;退,就是将低产坡地全部退耕;还,就是将退耕地和荒山荒坡还林还草;建,就是建设高标准农田。

吴起县山峁新貌。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持之以恒,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里,一张动态的遥感植被覆盖图格外醒目:随着时间推移,光秃秃的山峁逐渐从土黄变成浅绿,再慢慢变为深绿。

“十三五”以来,吴起县完成营造林71.6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1.3万亩,林木绿化率达40.9%,林草覆盖率从19.2%提高到72.9%。

“如今,满山都是绿树,再也不用过那土黄色的光景了,还要那羊肚子手巾干啥嘛!”李志清说。

离李志清家大约500米远,还有一大片碧绿的湖泊。靠着青山绿水,南沟村顺势做起了旅游生意,还申报了3a级旅游景区。“今年夏天,有8个大学生来我们这里体验生活,他们吃住都在我家,三天时间我就收入2500元。”李志清说。

满目新绿的吴起县南沟村。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逐绿生金,南沟村的日子愈发红火。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说,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南沟村全村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80万元。

绿水青山带来的效益还在不断显现。依托退耕还林形成的碳库资源优势,近年来,吴起县持续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布局实施百万亩绿色生态屏障、百万亩森林质量提升、百万亩碳汇储备林三个“百万亩”项目。

不久前,吴起县与国家林草局西北院、北京元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林业碳汇交易,首期碳汇量39万吨,交易额1455万元。这是陕西省首个国际核证自愿减排碳汇项目。

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刘兴旗说,从黄土坡到碳汇林,吴起县的绿水青山之路还在阔步向前。

【责任编辑:张思思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