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社区居民在剪纸工厂工作。 通讯员 王媛媛摄
清晨去买菜,走几步路就是便民市场;偶尔头疼脑热,直接就近去社区卫生室问诊;学校就建在家附近,孩子上学走一会儿就能到……
这样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却是定边县新乐社区居民李凤强一直以来的梦想。
5年前,41岁的李凤强还住在定边县新安边镇店子坪村,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属于白于山区。
“地广人稀,山大沟深。”李凤强苦涩地回忆,“种地土壤贫瘠,吃水要靠集雨窖,每家每户住得远,邻里之间联系都很少。”
转折出现在2018年。在定边县的帮扶下,李凤强和其他村民一起,带着家人搬到了榆林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位于定边县城的新乐社区。
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家人把新房布置得满满当当。整洁明亮的新房让李凤强拥有了梦想中的温馨家园。
2011年至2020年,定边县从白于山区搬迁群众13.7万人,来自18个乡镇164个村的7000余人搬进了新乐社区。
新的生活开始了,但如何高质量续写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让“心安处”成为“新家乡”?帮扶干部和搬迁群众共同努力着。
一辈子“靠天吃饭”,如今乍然来到繁华的城镇,群众最担心的是如何找到一份新工作。
“过去我们全靠种几亩地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活。大山里很干旱,种地的日子很艰难。”搬迁群众闫彩虹说。
2018年,闫彩虹一家4口搬入新乐社区,按照易地搬迁政策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房子,但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让她在找工作时犯了难。
为了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陕西定边、江苏宝应两县在苏陕协作中,按照“移民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的发展思路,在新乐社区先后创新建设剪纸工厂、柳编工厂、说书剧场等,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更好地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乐社区先后聘请5名省、市工艺美术大师入驻剪纸工厂,先后解决11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
“现在我在剪纸工厂上班,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在补贴家用的同时,一年下来还能攒不少钱。”闫彩虹告诉记者,自己向来心细手巧,很喜欢剪纸工厂的这份工作。
如今,李凤强也忙个不停。他善于维修电器,平时就近在县城打工,还热心帮助邻里,是大家公认的“维修专家”。他的女儿也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被安置到了公益性岗位。一家人的年收入有5万余元,终于实现了“挪穷窝奔富路”的愿望。
为全面帮助搬迁劳动力就业,定边县将易地搬迁脱贫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帮扶体系,进行防返贫动态监测。“政府定期更新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对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信息进行动态监测;通过组织招聘活动、微信公众号宣传、‘秦云就业’小程序、小区宣传栏等多种形式,为易地搬迁劳动力送政策、送岗位,实现易地搬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乐社区党支部书记高耿元说。
截至目前,新乐社区就业帮扶基地和社区工厂吸纳易地搬迁群众65人,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易地搬迁群众196人,培训易地搬迁群众50名,全面拓宽了群众就业门路,让更多群众过上了幸福日子。
经济发展只是开始。对于搬迁群众来说,搬迁不仅仅是得到一套新房、换一个生活环境,更是一场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迁。
“多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了,没想到老了还能过上这好日子!”76岁的独居老人郝连青也是新乐社区的新居民,对于如今的生活,他有不习惯之处,但更多的是感激。
戴生日帽、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赠送生日照片……新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月都会举行一次集体生日会,给同月生的老人过集体生日。“这个生日会不只是吃吃蛋糕,社区还会邀请志愿者给我们讲反诈知识,既是一场生日会,又是一个学习课堂。”郝连青绘声绘色地说着生日会的细节。
“我们通过配建‘日间照料中心 智慧养老服务’为老人送上关爱。”高耿元介绍,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内设阅览室、助浴室、健康体检室、康复理疗室、餐厅等多个活动空间,为辖区独居、空巢、失独、五保等特殊群体老人提供爱心理发等“六助”服务。社区还按照“一网格一代办”的标准,成立了由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代办队”,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积极开展帮办代办服务。
为了让移民群众乐享幸福时光,新乐社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将其作为“庭院微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活动的阵地。
唱一首红歌、说一段党的故事、讲一个身边模范故事、学一段文明条例、听一段陕北说书、办一场农技知识培训、搞一场有奖知识问答、谈一段参与活动感悟、做一次免费体检或义诊、拍一张幸福照……“十个一”项目让不少社区群众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
“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长效机制,优化开展物业管理、治安维稳、卫生整治等工作,同时注重扶贫先扶智,创新更多形式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搬迁群众安居又安心。”9月26日,定边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长杨帆说。(记者 张乐佳 通讯员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