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23年,既是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一年,也是西安产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这一年,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竞逐的新焦点,数字经济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一年,“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这一年,西安全力聚焦推进支柱产业倍增突破,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稳步加快新兴产业壮大成势;这一年,西安更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构建成型,产业发展新高地已然显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数据
1—11月
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较1—10月提高0.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7.8%,提高0.2个百分点,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3个百分点。
2.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2.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7.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2.7%。
3.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151.1%,充电桩产量增长140.2%,汽车产量增长30.1%,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10.6%。
4.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6619亿元,增长9.5%。前三季度,五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00.7亿元,增长3%。
5.建成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110余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户,实施省级“揭榜挂帅”项目43个,争取资金9130万元。达成科技成果转化662项。
6.全年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76户,新增dcmm贯标试点企业58户。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培育省级示范项目15个、市级示范项目3个。
7.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4户,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3210.28亿元,增长6.7%。规模以上六大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2790.03亿元,增长5.8%。
隆基乐叶生产车间。 (记者 翟小雪 摄 资料图片)
亮点
隆基绿能:频刷世界纪录
作为西安本土企业,隆基绿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和国际单晶硅片标准的制定者,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均列全球首位。
今年,隆基绿能表现抢眼。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权威认证报告,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利用全激光图形化可量产制程工艺获得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世界纪录。这是继2022年11月隆基绿能创造26.81%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后的又一次突破。
今年6月,隆基绿能年产100gw单晶硅片及50gw单晶电池项目在泾河新城开工建设,总投资约45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隆基绿能在全球规模最大、产能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光伏生产基地。今年8月,年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在西安经开区开工……千亿级项目在西安落地,这是光伏强企与硬科技策源地西安的又一次“强强联手”。
美林数据:引领数字化浪潮
今年8月,西安本土大数据企业美林数据荣获“2023大数据企业50强”。10月,美林数据以“tempo大数据分析平台(ai bi df)”位列2023工业大数据企业排行榜第二位。同时,该企业已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
目前西安拥有大数据企业4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300余家,各类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2600余家。《西安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7000亿元。
打造“设计之都”增添新动能
今年,总投资额10.5亿元,年度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约42.28亩的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火热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7亿元,同步建设博士后创新基地,为我市打造“设计之都”增添新动能。
在工业设计方面,今年我市新增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高端电子装备工业设计中心、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专题地图创新设计中心、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高清视频显示设备工业设计中心。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6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西安比亚迪总装工厂生产线。(记者 窦翊明 摄 资料图片)
这一年 西安先进制造业强市位次再跃升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户
11月24日,《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发布。在近300个地市中,西安位列第11位,较去年提升1位,较2018年跃升9位。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推动城市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西安持续聚资源、聚人才、聚产业,加强创新与产业对接,充分发挥“乘数效应”,着力建设创新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强市”。1—11月,西安227个先进制造业及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完成投资1148.4亿元,超时序进度3.4个百分点,73个新增产能项目释放产能461亿元。就拿新落成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产二期项目来说,“投产后日产能达1200辆,预计可新增年产值4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0个,将进一步助力西安打造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之都。”高新区集贤园发展中心主任窦凯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制造强市”坚实的工业底盘正在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厚植的沃土。西安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技术、人才资源丰富,为培育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西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户,诺瓦星云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目前led显控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单项冠军。杭州亚运会上的数字人点燃火炬、电子烟花在现场绽放,这些科技感十足的画面背后,就有它的助力。
多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茁壮成长”,不仅屡屡突破解决“卡脖子”难题,还将多个产业创新集群串珠成链,为产业发展提供海量的应用场景,既提高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还成为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强劲引擎。今年以来,西安新增百亿企业1户、规上工业企业173户;隆基绿能等7户企业入选“2022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西部超导等17户企业荣获国家绿色工厂称号;陕汽集团、陕鼓集团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全年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76户;紫光国芯等23家企业新晋陕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为历史之最。
重点实施链式招商、数字化转型和“两业”融合等政策措施,为西安工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1—11月,西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7.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3个百分点。
这一年 西安支柱产业倍增见效成势
六大支柱产业前11月产值6619亿元
12月15日,陕西西部智联新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推出全球首款超快充商用车,可实现充电15分钟,作业4小时。今年,西安市汽车制造产业在调结构,促转型,延长优化产业链方面可谓全年无休。年初,总投资100亿元的陕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及产业链项目落户经开区;8月,陕汽和宁德时代签署十年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商用车领域发展;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与宁波拓普声学振动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零部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吸引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带动全产业链共同发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增产扩能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适应市场,主动作为,发挥优势,正是西安市汽车制造产业不断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不仅是汽车产业,今年以来,西安通过印发支柱产业倍增及专项规划、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制定促进工业稳产扩产等支持政策,采取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重点企业“一企一专班”等方式,助力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稳产扩产,提质发展,推进产业倍增见效成势。1—11月,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6619亿元,增长9.5%。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能强劲。均和云谷·西部信息智造港项目、韩国荣达半导体项目的落地,为西安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汇集活力、蓄积动能。目前,西安已形成了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光电芯片、电子新材料等细分产业,聚集上下游企业上千家。
航空航天产业腾“空”而起。第三届中国航空投资峰会、空天产业人才发展合作论坛……作为同时拥有完备的航空、航天产业链条的城市,西安今年组团发展,引进来走出去,围绕产业需求陆续举办各类高规格招商大会,签约落地一大批优质企业。航天六院等“国家队”和众多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大飞机、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等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攻关,空天产业“领头羊”气象渐显。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速壮大。和利时西北总部基地建设完成;德国自动化设备制造公司bbs研发中心、中熔电气三期扩产项目顺利签约;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投入使用。在“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中,全省承接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移项目102个,投资额874.66亿元。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强劲发力。陕西有色金属与西安经开区正式签订协议,建设新材料产业研发中心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项目,为西安新材料产业壮大成势再添重要“砝码”;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拥有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世界纪录;隆基100gw单晶硅片及50gw单晶电池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西安奕斯伟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填补我国半导体行业关键领域空白;隆基乐叶及西北有色系等近30家企业的科技成果多次打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纪录,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西安杨森营业收入突破百亿;西安大医集团多模式一体化放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安眼得乐高端可折叠人工晶状体,世界领先;培育华蟾素胶囊、生血宝合剂等单品种年销售额过亿元,优势产品100余个。
这一年 西安新兴产业“领舞”风口
五大新兴产业前三季度营收超900亿元
今年以来,西安通过制定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重点培育、定向招引相关领域头部企业和潜力企业,建立新兴产业链,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前三季度,五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00.7亿元,增长3%。
西安今年新增dcmm贯标试点企业58户。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培育省级示范项目15个、市级示范项目3个;认定西安欧凯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80户企业为“西安市大数据企业”;西安美林数据位列2023工业大数据企业排行榜第二位;西安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随着chatgpt这一现象级产品问世并快速迭代更新,人工智能(ai)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面对科技新浪潮的机遇与挑战,西安依托科研、人才、产业等方面强劲的基础支撑实力,持续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不断扩大。超算中心正式纳入国家超算体系并已建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行。目前,西安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50家,其中不乏华为、中兴、京东、科大讯飞等头部科技公司。
增材制造也是西安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作为国内最大的金属增材制造企业,铂力特今年助力商业航天项目成果颇丰,先后助力星际荣耀完成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验证火箭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飞行试验任务、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
作为国家航天重镇,西安已成为全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最具实力和活力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以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覆盖卫星导航、通讯、遥感三个产业方向的九大产业链的产业格局,聚集了一批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航天科研院所以及优秀企业,成为我国主要的以卫星应用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此外,中国电子学会将全国机器人市场划分为六大区域,西安是西部板块的重镇,产业规模与质量不断提升,受到了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一年 西安服务型制造发展壮大
4家企业跻身服务型制造“国家队”
近日,我市又有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进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随着4位“新成员”的加入,西安服务型制造“国家队”已拥有西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孵化器有限公司(陕西省集成电路制造服务平台)、西安汉唐分析检测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新材料检验检测平台)等11位“主力”。此外,西安还拥有三一机器人装备(西安)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等26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
作为产业融合发展重要路径,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使跨产业、跨产品、跨场景的供给侧有效贯通,对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路径日渐成熟,西安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制造业重地,已有80%的制造业企业正加速向“制造 服务”转型,300余家支撑制造业的服务型企业也逐步向“服务 制造”转型。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3210.28亿元,增长6.7%。规模以上六大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2790.03亿元,增长5.8%。
2023年的日历即将翻过,面对充满希望的2024年,西安的产业巨轮将继续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见习记者 李晔宸